科学研究

  • 文章点击量排行

科研成果

部分科研成果简介

编辑:刘俊  点击:  时间:2025-10-21  作者:  来源:科发院

成果1:面向复杂环境的车网协同交通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与系统

成果特点:公路通行安全和畅通保障是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建设交通强国、满足人民需求的重要基础。当前在交叉路口、恶劣天气等复杂交通场景中,存在交通信息服务不可达、交通信息服务不精准、交通信息服务不及时三个核心问题;项目面向交叉路口、恶劣天气等复杂交通环境,研发了车网协同交通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与系统。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交通超网络模型和基于车网协同的全网可定制交通信息服务体系,为交通信息服务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2)攻克了面向复杂环境的车网协同交通超网络信息服务关键技术,提高了交通信息服务的可达性、精准性和及时性。(3)开发了车网协同交通超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提升了复杂交通场景的应急救援响应能力和信息服务水平。

项目成果在13个省市得到了产业化应用,有力支撑了交通运输部“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示范工程”、“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工程”项目建设;显著提高了交通信息服务水平,引领了交通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该成果荣获202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2:高性能电控转向系统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成果特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的支持下,英国上市公司365联合豫北转向系统(新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赛力斯汽车(湖北)有限公司,共同实现了高性能电控转向系统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果突破了电控转向控制核心技术的壁垒,打破了国际知名转向企业的技术垄断,为自主品牌车企提供了高性价比的电控转向系统,实现了核心技术在东风猛士、赛力斯、宇通客车等汽车企业的成功应用,提升了自主品牌转向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影响力。

项目研发了高性能电控转向系统技术,推动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转向系统产业化,支撑了龙头转向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打破了国外对电控转向系统技术的垄断,提升了自主品牌转向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影响力。

该成果荣获202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3:商用车重型发动机柔性装配线开发与应用

成果特点:项目团队先后承担了《乘用车EB2型发动机串环式总装配线开发与应用》、《EA系列发动机装配线研发与应用》等项目,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在国内率先研发了发动机立式装配与Kit物料集中配送模式;活塞连杆总成、缸套合装一体化装配与检测技术;可调式缸体外形定位机构;基于机器视觉的多品种混流机型飞轮壳安装面涂胶及检测方法,开发了相应的涂胶及检测专机;多位置、多数量、多角度分布的螺栓拧紧技术和重型发动机装配线信息管理系统等。基于国内资源首次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车重型发动机柔性装配线,装配产品性能优异,打破了瑞典VOLVO公司等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使我国重型发动机柔性装配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填补了国内在该类装备设计、制造及产品大批量柔性混流装配方面的多项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成果荣获2022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4:高性能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成果特点:本项目开发的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具有压实密度高、比容量大、充放电速率快和低温性能好等优点,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本项目攻克了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了电池行业的科技发展,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和规模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该成果荣获202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5:场景自适应智能网联功能型无人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成果特点:提出了一种目标约束对抗网络场景增广方法、一种自适应目标检测方法、一种多模态实时精准定位方法,解决了在多元场景下车辆的精确稳定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自学习动态轨迹规划方法和一种自适应非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解决了功能型无人车在异构运营场景之间无法自适应切换、轨迹跟踪控制精度降低和行驶鲁棒性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云管端融合的多级安全增强方法,实现了面向功能型无人车规模化应用的车路云一体化运营服务。

项目对于提升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设计制造及运维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我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安全高效服务需求的功能型无人车规模化落地应用与推广、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成果荣获202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6:大型高炉安全长寿自保护理论及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成果特点:该成果主要应用于钢铁冶金及金属熔炼相关行业,有效提升冶炼炉寿命及冶炼安全性,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经查新检索,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国际上尚无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②保障金属冶炼行业安全、低碳生产:该成果不仅能有效提升冶炼炉寿命,同时降低了护炉成本和燃料比,可实现安全冶炼。③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可保障行业安全并实现低碳、环保、降本增效要求,应用前景广阔。

钢铁冶金生产工序中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额巨大,保障高炉安全生产与低碳冶炼是推进中国钢铁企业绿色安全发展的重要环节。本项目提出了一套填补我国高炉炉缸保护层析出诊断、优化调控及智能监测等方面理论空白的高炉安全长寿自保护技术,以实现高炉安全长寿冶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项目创新成果推动了高炉安全长寿技术的升级,推动我国高炉长寿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荣获202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7:车用空气弹簧总成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成果特点:以“结构设计-工艺制定-性能优化”为主线,突破了复杂活塞轮廓的空气弹簧结构参数准确预测、橡胶气囊力学特性精准设计与制造、双腔空气弹簧新构型与迟滞动态特性优化等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空气弹簧设计、工艺与优化创新技术。成果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空气弹簧动态特性优化和变压强下橡胶气囊力学特性设计两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成果辅助实现车辆智能底盘、高端悬置系统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打通高端空气悬架系统自主产业化最后路径,对车辆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及落实“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该成果荣获2023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8:多品种轻量化钢板弹簧及其柔性生产线开发与应用

成果特点:本项目属于新材料、信息化及智能制造领域,研制了第三代高性能轻量化悬架弹簧及其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及产线,弹簧产线设计产能为12.7万吨/年,达到通过4万种板簧的柔性化程度。

本项目研制了铌(Nb)硼(B)微合金化的第三代高强度弹簧扁钢,其屈服强度超过1350MPa,抗拉强度超过1550MPa。改进了轻量化结构的悬架弹簧,板簧总成减重25%。开发了板簧及导向臂(异形板簧)万品混流柔性生产线,包括下料冲孔线、轧制卷耳线、热处理成型线及导向臂机器人打磨线,涵盖17个大类98台套关键装备,其中机器人38台。多品种板簧柔性产线实现了全数字化、高自动化、高柔性,综合节能20%,平均减少人工70%。

本项目生产的商用车板簧平均减重20%,平均疲劳寿命13.5万次,引领国内板簧进入3.0时代。产线自动化程度高,柔性程度高,消除了全部作业难点,树立了行业标杆。

该成果荣获202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9:载货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成果特点:本项目追求一种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又能改善驾驶员乘坐舒适性的悬置系统,属于车辆动力学领域,主要研究载货车驾驶室悬置系统正向开发的关键技术,使之提高平顺性以及保持耐久性。成果将以新驾驶室悬置产品的形式应用于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开发领域,并提升国内驾驶室悬置系统的设计水平。

该成果荣获2023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10:商用车智能制动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成果特点::本项目以满足商用车智能制动系统在车辆智能化方面的技术需求为目标,通过攻关“商用车智能制动系统关键部件设计匹配”与“商用车制动系统智能化控制”两大技术难题,掌握了“商用车智能制动系统软硬件平台”“制动系统智能控制算法”“智能制动系统总成测试与产业化应用”三大关键技术群。

通过自主化开发,实现了商用车智能制动系统软硬件在中轻型物流车上的批量化应用,并建立了以市场化为核心的成果转移扩散机制与示范运营体系,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成果荣获202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车城西路167号  邮编:442002  接待/接访电话:0719-8238177 (08:00-11:30,14:30-17:30)

昼夜值班电话:0719-8511110    传真:0719-8260748     版权所有:365英国上市公司(中国·VIP集团)官方网站-Official website 鄂ICP备1001407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30302000204号